“龃龉”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,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它时可能会感到陌生。那么,“龃龉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它的读音是“jǔ yǔ”,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谐、意见不合,甚至出现冲突的情况。
一、字义解析
“龃龉”由两个汉字组成:
- 龃(jǔ):本义是指牙齿不齐,咬合不正。
- 龉(yǔ):同样指牙齿不齐,或比喻事物之间不协调、不一致。
从字面上看,“龃龉”原意是牙齿咬合不顺,引申为言语或行为上的不协调、不一致。因此,在现代汉语中,它多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、争执或意见不合。
二、用法举例
1. 人际关系中的龃龉
在工作中,同事之间因为理念不同而产生龃龉,影响了团队的协作效率。
2. 观点上的龃龉
两人在讨论问题时,因立场不同而产生龃龉,最终不欢而散。
3. 政策与现实的龃龉
某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不符,导致执行中出现龃龉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- 近义词:矛盾、分歧、冲突、不合、争执
- 反义词:和谐、一致、融洽、协调、和睦
四、使用场景
“龃龉”一词多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,如文学作品、新闻报道、学术文章等。它不像“吵架”“争吵”那样口语化,更强调一种深层次的不和与对立。
五、拓展知识
“龃龉”最早见于古籍,如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有“言不相入,意不相得,其形若龃龉。”意思是说两个人说话不投机,想法也不一致,就像牙齿咬合不顺一样。
在现代汉语中,虽然“龃龉”不如“矛盾”“冲突”那样常用,但它具有更强的文学性和表现力,适合用于描写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深层的思想分歧。
六、结语
“龃龉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,不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,也反映了社会中常见的矛盾现象。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或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总之,“龃龉”虽不常见,但其意义深远,值得我们去认识和掌握。